抱著脑袋,像老鼠似地乱窜。形容仓皇逃跑的狼狈样子。语本《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1]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始[2]、[3]故相与为[4],及争[5],常山王[6]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驩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
[1]信:韩信(?∼公元前196), 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荧欋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2]常山王:张耳(?∼公元前202),战国末大梁人,与陈余为至交好友。秦末,陈涉率兵起义,张耳、陈余响应。从项羽入关,封张耳为常山王。后张耳、陈余有隙,余率兵袭耳,张耳败走,归刘邦,随韩信破赵,后被立为赵王,卒谥景。
[3]成安君:陈余(?∼公元前204),战国末大梁人。与张耳同为魏之名士,与张耳为至交好友。秦末,陈涉率兵起义,张耳、陈余响应。后与张耳绝交,且率兵袭耳,自立为代王,后为韩信所杀。
[4]刎颈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见“刎颈之交”。
[5]张黡、陈释之事:指张耳被围于巨鹿之际,派张黡、陈释二人前往陈余处求救不得的事情。事见《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
[6]奉:捧著。据《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此处指的是捧著项婴的头。
“抱头鼠窜”原作“奉头鼠窜”。秦末,楚汉相争时,韩信受刘邦之命攻齐大获全胜,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要韩信继续进击楚军。这时,蒯通劝韩信趁刘邦和项羽争战的时候,脱离刘邦,自立为王。韩信回答说︰“刘邦一向对我非常好,我怎能忘恩负义呢?”蒯通说︰“可是当年常山王被围巨鹿时,曾派张黡、陈释前往成安君处求救,未获倾力相助,以致于两人反目,后来甚而相互攻伐。最后常山王被打得狼狈而逃,只好杀掉项婴,捧著他的头,改投靠汉王。可见就算是刎颈之交的亲密好友都靠不住,你如果以为刘邦绝对不会害你,那你就错了。”典源中的“奉头鼠窜”本来是捧著献敌之头,狼狈而逃的意思,后来“奉头”转为“抱头”,指的是抱著自己的头,“抱头鼠窜”这句成语就用来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样子。
语义形容仓皇逃跑的狼狈样子。
类别用在“仓皇逃跑”的表述上。
①敌军既已抱头鼠窜,且让我们乘胜追击。
②让我们养精蓄锐,好将敌人杀得抱头鼠窜。
③这种恶徒,恨不得将他打得抱头鼠窜,以解我心头闷气。
④才听到警笛声,聚赌的一群人立即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⑤地震时,只觉天摇地动,所有人无不惊惶失措,抱头鼠窜。
⑥两军对垒后,敌军被打得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⑦一见警察来到,原本要聚集打群架的不良少年,个个抱头鼠窜。
⑧也许是上天可怜他们,只见一道闪电霹雳打下,吓得那些劫财的小毛贼抱头鼠窜。
1,15 夫陆贾天下之辨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
2,连战士一阵猛打,敌人只得抱头鼠窜。
3,南哥和一众面色如土的混混顿时是如释重负,屁滚尿流的抱头鼠窜,所幸还没忘了南哥和其他受伤的混混。
4,那一瞬间,没有人动作,然后,似乎这个女人的威胁解除了某种把众食客按在座位上的看不见的锁链一般,大家纷纷跳起来,开始拼命朝着饭店的出口抱头鼠窜。
5,我军兵临城下,敌人早就抱头鼠窜了。
6,敌人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抱头鼠窜造句。
7,知之小工具尽量原创和收集高质量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8,那窃贼从二楼阳台纵身跳下,慌不择路,抱头鼠窜,被两名巡警迎面抓获。
9,两军对垒后,敌军被打得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10,73 一路的抱头鼠窜,数不尽的凄风苦雨,杀不净的遍地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