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光天化日”。见“光天化日”条。
此处所列为“光天化日”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光天化日”系由“光天”及“化日”二词组合而成。“光天”指阳光普照之天。这个词见于《书经・益稷》:“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禹称赞舜帝的德行如阳光普照天下,从天涯到海角的黎民百姓,万国的众多贤能的人,都是舜帝的臣子,为舜帝所用;这里的“光天之下”本指普天之下。“化日”,指太平盛世。这个词见于《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王符》里所收录王符《潜夫论・爱日》:“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意思是说在政治清明、有教化的国家,人民的生活过得安闲舒适,所以有余力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没有教化的乱国,人民的生活过得紧张急迫,人民忙于劳务而没有足够的力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里的“化国”在《潜夫论》中本作“治国”,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成“光天化日”本指政治清明,承平无事的时代。《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广放私债,毒害良民,无所不为。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于光天化日之下!”后亦用“光天化日”指在大白天里,人人都看得清楚的场合。如《西游记》第三回:“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