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一板一眼”。见“一板一眼”条。
此处所列为“一板一眼”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一板一眼”原或作“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是从戏曲音乐演变出来的成语。板和眼是传统戏曲中表示音乐的节拍名称。在每一小节中以檀板敲击的强拍为“板”;以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为“眼”。简单来说,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节的一拍。戏曲之板眼可分“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以四拍为一小节,第一拍敲檀板一记,称为“板”,后面三拍各敲一记鼓,则称为“眼”。“一板一眼”以二拍为一小节,第一拍敲板,第二拍敲鼓。所以无论“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节拍清楚的意思,可用来比喻人言行谨守法规,有条有理。如清代吴趼人的《糊涂世界》卷六:“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晚清的环境,人人讲关系,走门路,如果孔子再世,还用他那一套仁义道德,一板一眼地只会读书,终究也只能当一个书呆子而已。在今天的用法上,“一板一眼”较为常用。如:“他这个人做事向来一板一眼的,你担任秘书,千万马虎不得。”
1,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2,一板三眼的乡村生活看来既熟悉又陌生.
3,杨凤一说,《牡丹亭》唱腔讲究一板三眼,婉转优美,若是静静品味,简直美极了。
4,铁片大鼓,一板三眼,唱腔轻快,好些村民都说,“这词儿真好,我也想学学,回家唱去。
5,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言两语说不尽,志同道合好同事。一日三省好品德,一板三眼好诤友。三生有幸遇见你,一日不见如三秋。士别三日刮目看,相知恨晚莫逆交。
6,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一板三眼,十分清楚。
7,手持三弦和擅板,边弹边唱,擅板打法别具一格,称一板三眼。
8,他做起事来总是一板三眼的,从不马虎。
9,他布置工作,从来就是一板三眼,从不马虎。
10,由原来的“一板一眼”变成“一板三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