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精要,不啰嗦。语出《辂别传》。△“言简意赅”
辂为何晏所请,果共论易九事,九事皆明。晏曰:“君论阴阳,此世无双。”时邓飏与晏共坐,飏言:“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1]寻声答之曰:“夫善[2]者不论《易》也。”[3]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4]也”。因请辂为卦。
[1]辂:即管辂(公元209—256),字公明,三国魏平原人。幼喜仰视星辰,及长精风角、占相之道。尝与何晏、钟毓论《易》。辂,音lù。
[2]《易》:即《易经》,由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称为《羲经》、《周易》。
[3]晏:即何晏(?∼公元249),字平叔,三国魏宛人。好老庄之言,与夏侯玄、王弼等竞尚清谈,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后为司马懿所杀。
[4]烦:同“繁”,繁杂、众多。
根据《辂别传》所载,有一次何晏邀请管辂前来一起讨论《易经》爻辞,结果管辂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何晏说:“在谈论自然现象方面,你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这时坐在一旁的邓飏(字玄茂,三国魏南阳人,为司马懿所杀。)就说:“管辂,别人都说你精通《易经》,为什么平常讲话却佷少谈到《易经》的道理呢?”管辂随声应答说:“精通《易经》的人是不谈论《易经》的。”何晏带著笑容称赞他说话精要不啰嗦。后来“要言不烦”演变为成语,就用来形容说话精要,不啰嗦。
语义形容说话精要,不啰嗦。
类别用在“言辞精练”的表述上。
①讲电话时请要言不烦,节省通话时间。
②写论说文时,要言不烦和说理明确是很重要的原则。
③这家报社的社论总是要言不烦,而且见解精辟独到。
④要言不烦、立论明确的文章,现在已愈来愈难见到了。
⑤相较之下,要言不烦的演讲比长篇大论,更能打动人心。
⑥发言的人谨守要言不烦的原则,必可提升会议的品质及效率。
⑦你们辩了半天,也没个定论;容我说句要言不烦的话:“多说无益,不如力行。”
1,22. 他的发言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但要言不烦。
2,该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评点文字也要言不烦。
3,写论说文时,要言不烦和说理明确是很重要的原则。
4,等等,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5,这家报社的社论总是要言不烦,而且见解精辟独到。
6,该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评点文字也要言不烦。
7,相较之下,要言不烦的演讲比长篇大论,更能打动人心。
8,您这篇文章真是言简意该,要言不烦。
9,郑玄的《仪礼注》和《周礼注》一样,文字精审,要言不烦,博综众家,兼采今古文,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仪礼》研究的不祧之祖。
10,27. 凌娟要言不烦地说,忽然注意到楚歌的表情奇异,仿佛疑团莫释,不由得深感迷惑,稍作犹豫,随即怫然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