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对症下药”。见“对症下药”条。
此处所列为“对症下药”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朱子语类》一书载:宋儒朱熹的门人亚夫问何谓“克己复礼”,朱熹回答:现在的人只会说要克制私欲,严格要求自己,却不去实践礼义,于是失去准则,使得礼法大乱。圣人孔子就说得很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礼作为克制和实践的标准,就是捉到病根,针对症状开方用药。后来“对症下药”这句成语可能从这里的“对证下药”演变而出,用来指针对病症开方用药。亦用来比喻针对症结所在,做有效的处理。《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记载了一个实例,可以助我们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府吏儿寻和李延一起来找名医华佗看病,他们两个人都头痛身体发烧,症状相同。华佗诊断该给儿寻潟药、李延发汗药。他们觉得奇怪,就问:“为什么症状相同却开不同的药?”华佗回答说:“儿寻的病因在体内,李延的病因在体外,所以治疗的方法不同。”分别给他们用药,隔天就都好了。
1,2, 只有对证下药,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2,3, 我们在个案中找到个案发生的具体原因对证下药。
3,1, 不对证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
4,大寒,应参照四时气候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证下药。
5,8, 中医对阳痿的防治,强调辨证施治,依照各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对证下药,不是单纯使用壮阳药物。
6,7, 辨证不准,心中无数者用药势必杂乱无章;辨证准确则能对证下药,往往事半功倍。
7,5, 但普通人毕竟病理知识有限,经常不能对证下药。
8,6,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找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以便对证下药,更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9,10, 目前,我们仅仅是在解决办证难这个问题上想办法,这远远不够,不但要找出证件泛滥的原因,而且要“对证下药”,清理多余的证件。
10,4, 中药汤剂能根据疾病的症状辩证组方,对证下药,且还可根据病情的轻重,调整方中的某一种药的用量,能起到轻,急,缓,重,可根据病情适当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