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兄难弟”之“难”,有二读,其意义也不同:(一)音nán,本义是做弟弟的太好,那么做哥哥的人就“难为兄”,而做哥哥的太好,做弟弟的人就“难为弟”,是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当,难分高下。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世多反用其义,讽刺两人同样差劲,表现差不多。(二)音nàn,形容同处困境、共同患难的朋友。△“患难之交”
[1]子[2]有英才,与[3]子[4],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5]于[6]。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1]陈元方:陈纪,东汉颍川许人,字元方,生卒年不详。陈寔(shí)之子。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2]长文:陈群(?∼公元237),字长文,三国魏颍川许人。陈元方子,与孔融相交,少有显名。祖父陈寔曾谓宗人
[3]季方:陈谌,字季方,东汉颍川许人,生卒年不详。陈寔之子,陈元方弟。才识博达,与兄元方并有德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4]孝先:陈忠,字孝先,生卒年不详。陈季方子。
[5]咨:问。
[6]太丘:陈寔(公元104—186),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人。少为县吏,县令邓邵使受业太学。曾任太丘长,有德风仁政,百姓感戴,故有“太丘”之称。卒谥文范先生。与子纪、谌并号“三君”。
[7]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本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东汉时太丘县令陈寔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兄弟两人学问渊博,品德高超,在当地享有盛名,因此有人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有一次,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互相争论,都觉得自己的父亲是最优秀的。两人各执一词,没有结果,便决定去问祖父陈寔,请他裁决。陈寔听完后,回答说:“元方这个哥哥做得真不容易,而身为弟弟的季方也很不简单。”意思是说季方好得使元方难做他的哥哥,互相匹配;而元方也好得使季方难做他的弟弟,互相匹配。后来“难兄难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当,难分高下。后世转而用于讽刺两人同样差劲,表现差不多。以上两个意义的“难”都要读成nán。今人则把“难”读成nàn,多用以形容同处困境、共同患难的朋友。
(一)
㈠
语义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当,难分高下。(难,音nán)
类别用在“能力相等”的表述上。
①这两位兄弟品学一样好,真可说是难兄难弟。
②这次科学比赛,两兄弟同时获奖,真是难兄难弟,不分轩轾。
㈡
语义讽刺两人同样差劲,表现差不多。(难,音nán)
类别用在“同样低劣”的表述上。
①这一对兄弟,横行乡里,鱼肉善良,真是难兄难弟。
②你们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都考不及格,谁也好不到哪里去。
㈢
语义形容同处困境、共同患难的朋友。(难,音nàn)
类别用在“患难之交”的表述上。
①当年我们在战场上是同生共死的难兄难弟。
②这对难兄难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他们的家乡。
③我们俩,一个感冒,一个胃痛,就像一对难兄难弟似的。
④你们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处境同样恶劣,命运同样乖舛。
同义“难(音nàn)兄难弟”及“患难之交”都指共处危难之中的朋友。
异义“难(音nàn)兄难弟”侧重于彼此的遭遇相同;“患难之交”侧重于彼此的友谊坚定。
难兄难弟 | 患难之交 | 例句 |
---|---|---|
✅ | ❌ | 你们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处境同样恶劣,命运同样乖舛。 |
❌ | ✅ | 我们是患难之交,你的事我一定全力以赴。 |
1,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忘记了过去的难兄难弟,担心他们功高权重,会和自己争着当皇帝。
2,国庆中秋双节至,排队难,买票难。愿你忘记路上的疲惫,与快乐难分难舍,让喜庆插翅难飞,与快活成为难兄难弟,愿你在这八天长假得到一言难尽的享受,也请你不要忘了我这个难得的朋。
3,两人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难弟。
4,他们患难与共,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
5,他们在八年抗战中,朝夕相处,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了。
6,这一对兄弟,横行乡里,鱼肉善良,真是难兄难弟。
7,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抱怨你多付一些,我们现在是难兄难弟。
8,他们…觉得和那些已经消失的团员是难兄难弟。
9,供水和卫生设施也是国际发展合作的一对难兄难弟.
10,于是两人只好砣不离秤,秤不离砣,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