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语本《淮南子・泛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古者人醇工庞,商朴女重,是以政教易化,风俗易移也。今世德益衰,民俗益薄,欲以朴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犹无镝衔橛策錣而御𫘛马也。昔者,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逮至当今之世,忍诟而轻辱,贪得而寡羞,欲以神农之道治之,则其乱必矣。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天下高之。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晚世之兵,隆冲以攻,渠幨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舜执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彊暴。由此观之,[1]者,所以论民俗而[2]缓急也;器械者,因[3]而制宜适也。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独闻之耳,独见之明,然后能擅道而行矣。
[1]法度:法律和制度。
[2]节:限制、控制。
[3]时变:时局的变迁。
所谓“制宜”,义为采取适当措施,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词语,是说当时、地、事各种条件产生变化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因应。其中“因时制宜”见于《淮南子・泛论》。作者以为,古时的法律制度不能适用于今日,古时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也就是说:法律制度应顺应民俗而随时调整,武备、兵器应依据时局变迁而因应改良。后来“因时制宜”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
语义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
类别用在“依势行事”的表述上。
①好的措施都该因时制宜,顺应时代的潮流。
②做事若不懂得因时制宜,将会难以达致成效。
③现在时代不同了,要能够因时制宜,不要一味循著旧方法去做。
④现代人口味不同了,我们的产品也要因时制宜,做点革新变化。
⑤要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境,必须因时制宜,定出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政策。
1,为促进资源使用效率,以厚植民众健康,运用模式能因时制宜,做动态的应变,才能随时达成全民最大的期望。
2,面对疫情,因时制宜,我们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努力奋斗。
3,在健康管理方面,因时制宜的个性化健康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健康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4,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上需要因时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
5,(23)由此观之,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由此看来,制定法度,是用来反映百姓的习俗,应当宽严缓急适度;器械用具同样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使之适宜使用。)因时制宜的出处。刘安
6,(24)但是,切记一点,销售是活的,你不能照搬我这手稿上的内容,否则可能会成为那纸上谈兵的赵括,销售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甚至是因物因人制宜。
7,在教育领域,因时制宜的改革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8,(8)现代人口味不同了,我们的产品也要因时制宜,做点革新变化。
9,中国于此三事皆未能因时制宜,取长弃短,无惑乎日日言商务而商务愈不可问也。
10,(16)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