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衣”,衣服像鹑鸟的尾巴一样,短秃不全。语本《荀子・大略》。“百结”,将碎布拼接成衣。语出晋・王隐《晋书》。“鹑衣百结”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1]贫,衣若[2]。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1]子夏:卜商(公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为孔子弟子,擅长文学,精研《诗》教。孔子殁后,子夏讲学于西河,魏文侯师事之。
[2]县鹑:悬挂著的鹑鸟。鹑尾短秃,形似敝衣,因以形容衣服破烂。县,音xuán,系、挂。同“悬”。鹑,音chún,鹌鹑,形似雏鸡,头小尾短而圆胖,羽毛以赤褐色为主,善走而不善飞,以种子、谷类、昆虫等为食。。
[1]每得残碎[2],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
[1]董威辇:董京,字威辇,西晋人,生卒年不详。太始初至洛阳,行乞于街,著作郎孙楚与之语,奇而载归。数年后留诗即去,不知所终。
[2]缯:音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
“鹑衣百结”系由“鹑衣”及“百结”二语组合而成。 “鹑衣”是出自《荀子・大略》。根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富有文才,孔子死后,他到西河讲学,魏文侯相当敬重他,尊他为师。虽然如此,他仍然甘于清苦的生活,衣服像鹑鸟短秃的尾巴一样,破旧不堪。 “百结”则是出自晋・王隐《晋书》。根据记载,西晋初年时,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常披头散发,放荡不羁。每当他到洛阳街上行乞,便捡拾碎布结成衣服穿在身上,号称“百结”,别人要给他好衣服他都不肯接受。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鹑衣百结”,用来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语义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类别用在“衣著残破”的表述上。
①这些乞丐蓬头垢面、鹑衣百结,沿路向人伸手要钱。
②君子忧道不忧贫,即使啜菽饮水,鹑衣百结,依然不改其乐。
③他在外地流浪了一个多月,回到家时已是鹑衣百结、囊空如洗了。
④难民一路上颠沛流离,如今个个鹑衣百结,面黄肌瘦,看来令人神伤不已。
⑤他穷得家徒四壁,鹑衣百结,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哪还有能力娶妻生子?
1,“浮家泛宅”、居无定所、靠打鱼度日、鹑衣百结、温饱尚且堪虞的疍家,哪来的资金去从事海洋商贸呢。
2,难民一路上颠沛流离,如今个个鹑衣百结,面黄肌瘦,看来令人神伤不已。
3,难民一路上颠沛流离,如今个个鹑衣百结,面黄肌瘦,看来令人神伤不已。
4,这些乞丐蓬头垢面、鹑衣百结,沿路向人介手要钱。
5,君子忧道不忧贫,即使啜菽饮水,鹑衣百结,依然不改其乐。
6,他怕兄弟借钱;故意鹑衣百结的装穷。
7,“浮家泛宅”、居无定所、靠打鱼度日、鹑衣百结、温饱尚且堪虞的疍家,哪来的资金去从事海洋商贸呢。
8,鹑衣百结走风尘,落魄谁怜此一身?
9,他把家产败光了,现在成了一个鹑衣百结的叫化子。
10,“浮家泛宅”、居无定所、靠打鱼度日、鹑衣百结、温饱尚且堪虞的疍家,哪来的资金去从事海洋商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