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典故。“数典忘祖”指列举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后用“数典忘祖”比喻人忘本。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忘祖”的“数典”,就是举列典故的意思。既然会举列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这件事都忘了。故事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籍谈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必须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由于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皇恩根本无从顾及,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予的种种赏赐,并责问籍谈:“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籍谈听了便无话可说。等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又评论籍谈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忘本。
语义比喻人忘本。贬义。
类别用在“弃源忘本”的表述上。
①他总是数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孙。
②如今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人可多著呢!
③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可数典忘祖。
④没有祖先哪有我们?为人子孙切不可数典忘祖。
⑤他这种数典忘祖的作法,我个人期期以为不可。
⑥纵然是留学国外,也要记得自己的文化根源,岂可数典忘祖?
⑦要大家都割舍掉对自己民族的感情,这种数典忘祖的事能做吗?
⑧你只知西洋的钢琴而不晓得国乐中的胡琴,真有点数典忘祖了!
⑨这些礼制都是老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要是我们都舍弃不用就是数典忘祖。
⑩你这样一味以西方人眼光来讲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会遭到数典忘祖之讥的。
1,你这样一味以西方人眼光来讲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会遭到数典忘祖之讥的。
2,尽管不少伪军数典忘祖,但他们骨子里那份狡黠却不曾改变,拿到枪支多半会依据自己喜好做些小改动。
3,哥,你说你儿子,数典忘祖,这么狼心狗肺的事都做出来。
4,刘振明也不准备隐瞒身份,事到如今,美国佬无论如何都不放过他的,何必数典忘祖呢。
5,不错!就像高手所说,我华国五千载文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然是高手辈出,岂是小鬼子这等数典忘祖的垃圾可比!
6,我先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才华出众的人不要数典忘祖。
7,他这种数典忘祖的作法,我个人期期以为不可。
8,他们是数典忘祖的民族败类,挟洋自重,媚外求荣的汉奸卖国贼。
9,中国在抗日期间,有少数中国人都当了汉奸,真是数典忘祖啊!
10,他们是数典忘祖的民族败类,挟洋自重,媚外求荣的汉奸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