缰,同“缰”;索,粗绳。“名缰利索”即“名缰利锁”。见“名缰利锁”条。
此处所列为“名缰利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名”是功名。“利”是利禄。“缰”是系马的绳子,用以控制马匹。“锁”则是安装在门户、箱柜等开合处,必须以钥匙或暗码打开的金属器具,引申有拘束、封闭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汲汲于名利,脑海里除了沽名钓誉、钻求利益,其他事情都毫不关心,就好像被无形的缰绳套住,或被看不到的锁链给绑住,不得自由。《汉书・卷一○○・叙传上》,叙述了桓谭欲向班嗣借书的事情。桓谭博学多闻,遍习五经,是一位儒者。班嗣虽然也学儒术,但更喜好黄老之学。有一次桓谭想向班嗣借黄老之书,班嗣知道了就回复说︰“黄老之学崇尚清虚无为,不受世俗所羁绊,与儒学完全不同。你今日已经习惯孔孟的仁义之道,被世俗名利的缰锁所束缚,敬服周公、孔子的遗范,推崇颜渊、闵子骞的德行,既然你眷恋不舍儒家的礼教,又何必让黄老之学困惑你呢?”在参考资料中,另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年代虽比所引典源为早,但因出处不明,故置于参考资料。后来“名缰利锁”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因名利的羁绊而不得自由。
1,分管什么工作,都要破除名缰利索的束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
2,不将语文教学从名缰利索中解放出来,从严重压抑中解放出来,从阅读误区中解放出来,上述难题就难以解决。
3,但是,不择手段地攫取,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就会时刻被名缰利索的阴影所笼罩,成为名利的奴隶,无端产生失意和烦恼。
4,做人一定要有明“耻”之心,不能将名利看得过重,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为名缰利索所困。
5,于是,不谙世事的他,能不被名缰利索羁绊,为着一个目标心无旁骛,永往直前。
6, 如果管理者成天被名缰利索缠身,成天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成天小肚鸡肠,无法开豁,既得不到快乐,又管理不好企业。
7, 首先支持和帮助群众先富起来,做到名利面前不失态,利诱面前不乱意,抛开名缰利索的束缚,决不为个人的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丧失党的原则,丧失自我人格。
8, 做人一定要有明“耻”之心,不能将名利看得过重,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为名缰利索所困。
9,各级领导应摆脱名缰利索的缠绕,以对。
10,不将语文教学从名缰利索中解放出来,从严重压抑中解放出来,从阅读误区中解放出来,让语文课变得兴趣盎然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