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没有整头牛的形体,比喻道的修养不受外形限制的境界。典出《庄子・养生主》。后用“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庖丁解牛”、“善刀而藏”、“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1]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2]而不以目视,[3]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牛:分卸牛的肢体。
[2]神遇:从精神去接触事物。
[3]官知:感官知觉。知,音zhī。
先秦哲学家庄子喜欢用寓言来启发人们的智慧,他在〈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则“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让人们了解理想的人生观到底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内容大意是说:庖丁为文惠君分卸一头牛的肢体,不仅动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发出的声音更像是最好听的音乐。文惠君不由赞叹地问:“你是怎么办得到的?”庖丁说他所喜欢的是“道”,已经比技巧更进了一步。刚开始解牛的时候,眼睛所看的无非就是头牛,根本无从下手。三年之后,才有所领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结构。到了现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视,纯粹运用精神感觉来动刀了。循著牛体天然的组织结构,削劈筋骨间的空隙,然后把刀子引向骨节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连牛体脉络相连以及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未曾触及,更不用说会去伤到大骨头了。一般好一点的厨子,每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切割的方式来解牛;普通一点的厨子,每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用硬砍的方式来解牛。以硬踫硬,刀刃当然容易受损。我这把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分卸过几千头牛,却仍然像刚磨利的刀,一点损伤都没有。那是因为我拿的是一把没有厚度的刀,进入牛的复杂组织,在经络血脉的空隙中,到处游走,可以挥洒自如,还觉得很宽绰而有余地。所以十九年来,都不必换刀。虽然如此,每次遇到筋骨支错聚结、难于处理的地方,我仍然会集中注意力,小心谨慎地用刀,等挑开关键处,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开了,就像土块堆积在地面上一样,“huà”的一声,牛就解好了。这时候,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毕的牛肉面前,东看看西看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然后才会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在这则寓言中,庄子用牛的组织来比喻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想在纠结难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伤害,得拥有一把用智慧锤炼出来的“无厚之刃”。文章中,庄子用“未尝见全牛”来形容庖丁解牛不受形体限制的境界,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目无全牛”这个成语,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语义比喻技艺纯熟高超。褒义。
类别用在“技艺精湛”的表述上。
①朱铭大师的太极系列,是目无全牛、大刀阔斧的巨作。
②只要肯下功夫,你的技艺日后必能达到庖丁目无全牛的境界。
③大师执笔挥毫,似竹非竹,似马非马,已臻目无全牛的境界。
④我摸索捏陶技艺多年,直到最近才领悟目无全牛的境界,可以随心所欲,不再受形象拘束了。
1,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目无全牛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反思。
2,这项工作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目无全牛。
3,朱铭大师的太极系列,是目无全牛、大刀阔斧的巨作。
4,目无全牛和目中无人的解释我可以理解成是一样的。
5,近十年来,我这个普通焊工,不敢说目无全牛,但凡电焊上的活,没有能难住我的。
6,这位医生凭借其卓越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目无全牛地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成为了人们的偶像和楷模。
7,理法非是不存在,只是当你能把理法驾驭时,就像解牛的庖丁,牛非是不在,只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的境界。
8,理法非是不存在,只是当你能把理法驾驭时,就像解牛的庖丁,牛非是不在,只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的境界。
9,大师执笔挥毫,似竹非竹,似马非马,已臻目无全牛的境界。
10,未及细想,两架刀身已顺着颈部至脚踝拉下一长形肉条,刀法凌厉悠然,大有目无全牛的气势,让人忘了刀下受刑的是一个手指尚能抽动的未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