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鱼”,把“鲁”字误写成“鱼”字。语本《抱朴子・内篇・遐览》。“亥豕”,把“亥”字误写成“豕”字。语本《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鲁鱼亥豕”指因文字形似而致传写或刊刻错误。△“三豕涉河”
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又信心不笃,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于书字,则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1]之晋,过卫。有读[2]者曰:“晋[3]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子夏:卜商(公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为孔子弟子。擅长文学、孔门诗学,由子夏六传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为鲁诗之祖,复授毛亨,为《毛诗》之祖。又《春秋》公、谷二传,皆传自子夏。孔子殁后,子夏讲学于西河,魏文侯师事之。
[2]史记:古时史书的通称。
[3]师:军队。
“鲁鱼亥豕”系由“鲁鱼”及“亥豕”二语组合而成。 “鲁”和“鱼”、“亥”和“豕”的古字皆因为形似,所以容易在传抄或刊刻的过程中造成讹误。《抱朴子・内篇・遐览》就记载古时的一个谚语:“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意思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因不断的传抄,字形很相近的字,就很容易发生错误。如“鱼”很容易会错写成“鲁”,“虚”很容易会错写成“虎”。另外根据《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的记载:子夏有一次到晋国,经过卫国时,听到有人在读记载历史的书,其中有一句是:“晋师三豕涉河”,他听了就说:“应该不是『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晋国一查,果然是“晋师己亥涉河”,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一天渡过黄河。因为“己亥”和“三豕”的古文字形很相近,所以才会造成这个错误。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鲁鱼亥豕”,用来指因文字形似而致传写或刊刻错误。
语义指因文字形似而致传写或刊刻错误。
类别用在“传抄讹误”的表述上。
①现今媒体追求快速报导的结果,往往致使鲁鱼亥豕的错误层出不穷。
②中国文字颇多笔画近似,因而在书写上经常造成鲁鱼亥豕的讹误。
③这部书急著出版上市,校对的品质并不精审,鲁鱼亥豕的情况为数不少。
④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难免伪讹衍脱、附会误传,以致鲁鱼亥豕,所在多有。
⑤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复古书原貌。
1,中国文字颇多笔画近似,因而在书写上经常造成鲁鱼亥豕的讹误。
2,这部书急着出版上市,校对的品质并不精审,鲁鱼亥豕的情况为数不少。
3,因取历朝着录,略其鲁鱼亥豕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雠。
4,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难免伪讹衍脱、附会误传,以致鲁鱼亥豕,所在多有。
5,因取历朝着录,略其鲁鱼亥豕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雠。
6,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难免伪讹衍脱、附会误传,以致鲁鱼亥豕,所在多有。
7,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復古书原貌。
8,这本书鲁鱼亥豕的例子极多。
9,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復古书原貌。
10,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难免偽讹衍脱、附会误传,以致鲁鱼亥豕,所在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