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语出《仪礼・丧服》。“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语本《周礼・天官・九嫔》。后用“三从四德”指旧时妇女必须具备的德性。
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1]之义,无[2]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
[1]从:从其教令。
[2]专用:凭己意行事。
[1],掌[2]之法,以教[3][4],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1]九嫔:职官名。周制宫中的女官,掌理妇女所应学习的礼仪及职事。嫔,音pín。
[2]妇学:古代妇女所应学习的礼仪及职事,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
[3]九御:职官名,即女御,为九嫔之属,负责侍寝等各项杂务。每九嫔一人领女御九人,故曰九御。
[4]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妇人所应学习的几种礼仪及职事。德谓贞顺,言谓言辞委婉,容谓仪态柔顺,功谓治丝麻、纺织、缝纫等事。
“三从四德”,由“三从”及“四德”二语组合而成。 “三从”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仪礼》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乃贵族礼仪之汇编。〈丧服〉一篇记载居丧期间各等亲属所应著的服饰,所附的子夏传中提到当时对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说明女子未嫁时服从父亲,出嫁后服从丈夫,若丈夫亡故则服从儿子。这就是所谓“三从”。 “四德”见于《周礼・天官・九嫔》。《周礼》亦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周公所作,记载当时的官制及政治制度。 “九嫔”是王宫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负责掌理妇女所应学习的礼仪。九嫔各领有女御九人,教导女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并率领她们按时轮值王所,协助皇后处理各项事务。而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的是妇人应有贞节柔顺的德行、委婉得体的应对辞令、温雅的体态举止、熟练的工作技能。这四项要求,就是“四德”。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三从四德”,用来指旧时妇女必须具备的德性。
语义指旧时社会妇女必须具备的德性。
类别用在“妇女之德”的表述上。
①随著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②要求现代妇女遵守三从四德,难免引来不合时宜之讥 。
③现代妇女已经摆脱三从四德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④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竟然还有人主张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
⑤在传统的社会里,妇女受三从四德的束缚,难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⑥自从男女平等的观念盛行以后,三从四德的教条已为时代所淘汰。
1,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
2,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3,有一个三从四德---老婆三从: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老公四得: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发脾气要忍得;老婆生气要哄得。
4,三贞九烈什么的。
5,妇唱夫随为何物再说。
6,男人的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7,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新三从四德。胡一菲
8,20. 新社会“三从四德”:服从规则,服从礼仪,服从真理,“三从”一个也不能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一个也不能少。
9,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10,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老公四得: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发脾气要忍得;老婆生气要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