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尽忠诚,报效国家。#语出《周书・卷四○・颜之仪列传》。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记,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 公等备受 [2],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 [3][4]人! 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1]典故或见于《宋史・卷三六五・岳飞列传》。
[2]朝恩:朝廷恩惠。
[3]神器:比喻帝位。
[4]假:借。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列传》
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改命万俟禼。禼诬: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
另可参考:《北史・卷八三・文苑列传・颜之推》
据《周书・卷四○・颜之仪列传》载,北周宣帝过世后,臣子刘昉、郑译等人假借宣帝临死前所颁布的命令,任命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为丞相,辅佐少主静帝,并且逼颜之仪在草拟的诏书上署名。但颜之仪知道这不是宣帝的旨意,加以拒绝,而且还严厉地斥责说:“宣帝刚死,即位的静帝年幼,执政的大官应由皇族中最为杰出赵王来担任。你们受到朝廷极大的恩惠,应当要『尽忠报国』,如今竟然企图将帝位交给别人!纵使你们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毁谤诬陷先帝。”刘昉等人知道无法让他屈服,只好代他签署。“尽忠报国”这句成语由此而来,意思是竭尽忠诚报效国家。而“尽忠报国”另一个较广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飞列传》中所载记岳飞的事迹。宋朝名将岳飞被捕入狱后,何铸受命前来审问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四字,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不二。文中,“尽忠报国”同样是指竭尽忠诚,报效国家之意。
语义竭尽忠诚,报效国家。褒义。
类别用在“为国效忠”的表述上。
①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忠报国,就不怕敌人来犯。
②听到这位英雄尽忠报国的事迹,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③每位尽忠报国的将士,都获颁勋章表扬他们的功劳。
④民族英雄岳飞尽忠报国的事迹,至今仍为人所称颂。
⑤他从小就立志要效法岳飞,尽忠报国,因此投身军旅。
1,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
2,仇某虽是一介武夫,但也知道尽忠报国,我要替朝廷铲除祸害,先宰你们这四个帮凶。
3,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忠报国,就不怕敌人来犯。
4,听到这位英雄尽忠报国的事迹,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5,他从小就立志要效法岳飞,尽忠报国,因此投身军旅。
6,虽终无裨于己,但作为一名心向正义的公民和富有热情的年轻党员,能一片赤诚,袒露心迹,尽忠报国,我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并无心憾,亦感慰然。
7,军人的工作,尽忠报国,军人的使命,捍卫和平,军人的举止,英姿飒爽,军人的生日,祝福此时,八一建军节到,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敬礼,你们辛苦了,祝愿你们开心快乐,永远年轻。
8,民族英雄岳飞尽忠报国的事蹟,至今仍为人所称颂。
9,每位尽忠报国的将士,都获颁勋章表扬他们的功劳。
10,岳飞可以黄袍加身,深明大义的他为了国家的安危,毅然选择了尽忠报国,把生命献给了国家。